牢记初心使命 践行为民造福——海委引滦局纪念引滦入津通水40周年
|
1983年9月11日,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滦工程正式向天津通水,西流的滦河水从大黑汀水库经引滦隧洞穿越燕山,入黎河干流顺流而下入于桥水库。出于桥水库后循州河南下进蓟运河,在九王庄引入专用输水明渠,之后经新引河、北运河南下汇入海河干流,一路奔腾234公里进入天津市区,从此天津人民百姓告别了喝苦咸水的历史,喝上了甘甜的滦河水。40年来,滦河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津沽大地,为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成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工程50周年,是引滦入津通水40周年,9月11日,是引滦入津通水40周年纪念日。回顾40年来引滦枢纽工程走过的历程,发挥的作用,作出的贡献,对于新阶段新征程更好地助推津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兴建引滦 为民造福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华北地区干旱问题逐渐加剧。1970-1971年连续两年出现干旱,到1972年华北出现几十年不遇大旱,致使京津地区的用水紧张情况进一步加剧,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北京市1972年仅供10亿立方米,比一般年减少3亿立方米,造成工业用水紧张,农业因旱减产,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仅1972年就引起地下水位下降1-2米。天津市原要靠密云水库供水,当时天津市及工业用水日需100万立方米,实际只能供70万立方米,已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天津郊区的70万亩稻田也将全部改种旱作物。 滦河流域是海河流域水量最为丰沛的地区,流域面积4.47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6亿立方米。上世纪70年代之前,特点是人口比较少、工农业建设少、沿途植被好、径流量大、河水水质好、开发潜力大。上游支流上虽建有一些中小型水库,但尚未进行根本开发,丰富的水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这就为日后引滦工程的兴建、实施北水南调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考虑到水资源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为抓紧解决京津供水问题,1973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加快兴建引滦工程,实行跨流域调水。引滦工程由引滦枢纽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引滦入唐工程三部分组成,工程从1973年大黑汀水库开工,到1984年引滦入唐通水,历时11年多,总投资25.2亿元。引滦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规模之大、线路之长、困难之多、速度之快、影响之远前所未有,培育了伟大的引滦精神,成为一座永远流动的丰碑,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评价和表扬。引滦工程建成后,为天津找到了较为稳定可靠的供水水源,极大地缓解了北京唐山水资源紧缺矛盾,有力地促进了京津唐农业增产增收,持续改善了天津唐山的水生态环境,40年来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潘大水库 引滦“龙头” 实施引滦入津的首要任务是修建水库,拦蓄滦河上游来水,为跨流域调水提供供水水源。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是镶嵌在燕山深处、长城脚下、滦河干流上的两颗明珠,因滦河而生,因供水而建。潘家口水库承担引滦入津、引滦入唐蓄水任务,大黑汀水库承担抬高水位、向津唐供水任务。 潘家口水库位于滦河中游、河北省迁西县杨查子村,控制流域面积3.37万平方千米,占滦河总面积的75%;多年平均径流量24.5亿立方米,占流域总水量的50%。潘家口水库由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勘测设计院设计,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61支队施工,设计总库容29.3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9.5亿立方米,调洪库容9.7亿立方米,是一座以供水为主,兼顾防洪、灌溉、生态、发电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大坝长1039米,坝高107.5米,设有18个溢流孔,最大泄洪流量54500立方米/秒。工程于1975年10月开工,1979年12月正式蓄水,1981年4月并网发电,1985年6月通过竣工验收,总投资6.8亿元。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支队党委提出“提前一年截流、提前一年蓄水、提前一年发电、节约投资5000万元”的目标,并积极进行技术、工艺和施工方法创新,把原计划全年截流的大围堰改为在枯水期截流的小围堰,消减了20万立方米的堆筑量。大力推广滑动模板等新工艺,研究创造在混凝土中掺木质素、粉煤灰等施工方法,加快了施工速度,节省了水泥,大坝工程质量超过了设计标准,工程荣获国家勘测设计金奖。参建官兵日夜奋战、忘我劳动,不怕流血牺牲,先后在工程修建中牺牲了31名干部战士,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61支队被授予“第一流的基建队伍、建设四化的光荣尖兵”。 大黑汀水库位于潘家口下游30公里处、河北省迁西县大黑汀村,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勘测设计院设计,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工程局施工,唐山廊坊两地区农民参加施工,最多出工3万多人。水库设计总库容3.3亿立方米,大坝长1354.5米,高52.8米,设有28个溢流孔,最大泄洪流量67500立方米/秒。工程于1973年10月开工,1979年4月正式蓄水,1986年通过竣工验收,总投资2.7亿元。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的建成,为跨流域向天津供水创造了前提条件。 科学管理 拦蓄滦水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引滦工程管理局因潘、大水库的修建而成立,负责管理的引滦枢纽工程由潘家口水利枢纽、大黑汀水利枢纽、引滦枢纽闸三部分组成,是集供水、防洪、灌溉、发电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梯级水利工程群,也是滦河干流上唯一的控制性防洪工程。 引滦枢纽工程安全运行是水库发挥蓄水、供水、防洪等功能的基础。40年来,为把工程综合效益发挥到最大化,一代又一代引滦局人长期扎根在燕山深处,坚守在水库一线,矢志不移地抓好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全面促进工程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逾10亿元,完成了大黑汀水库大坝除险加固、潘家口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改造、潘家口水电厂1号机组扩大性大修等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及设备设施运行工况明显改善。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引滦枢纽工程管理标准化实施办法》,完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强化激励监管,促进了工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推进数字孪生潘大水库建设,新建了防汛会商室和工程调度中心,初步搭建了“四预”平台,实现了无人机智能巡检,安装了供水泄洪视频测流等系统,提升了工程的信息化水平。统筹防洪与蓄水,筑牢工程安全底线,利用来洪抢抓机会多蓄水,提高了洪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引滦局荣获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先进集体、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等荣誉称号。 精心调度 保障用水 引滦入津通水40年来,引滦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胸怀“国之大者”,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把供水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精心调度潘、大水库,确保了一泓碧水长润津沽。 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每年9月,引滦局根据当年水库蓄水情况,精细预报至次年6月底潘家口水库来水情况,详细制定水量分配方案。积极主动做好对接服务。加强与天津水务局、天津水务集团等用水单位对接沟通,深入水厂、工厂、河道、田间了解用水需求。强化供水设施设备管理。提前对供水设施设备全面检修保养,做到问题早发现、故障早维修、隐患早排除,确保供水设施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精细实施供水调度。聚焦天津市用水需求,科学制定供水计划,精细调度潘、大水库,保证了供水工作的及时到位。引滦入津通水以来,40年间累计为天津供水212亿立方米。特别是1999-2003年,滦河流域连续5年干旱,出现了自引滦供水以来最为严重的供水危机。面对严峻的供水形势,经水利部批准,潘家口水库先后5次动用死库容向天津市应急供水4.3亿立方米,缓解了天津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的燃眉之急,为天津市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综合发力 卫水护源 近年来,引滦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守护津唐两地水源地安全的底线,锚定水生态水环境,全力开展潘、大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积极对接迁西县开展大黑汀水库增殖放流工作。组织召开水库周边两市三县增殖放流工作协调会,先后赴秦皇岛市桃林口水库、洋河水库、石河水库进行调研,学习兄弟单位在大水面生态渔业项目方面的宝贵经验,积极向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编制完成了《栗香湖(大黑汀水库)生态渔业方案》《潘家口水库宽城水域水面及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经营权市场化运营可研报告和运营方案》(评审稿),并组织进行了专家论证。强化水库岸线管控。针对水库消落区范围内农作物种植问题,及时向地方政府发函,与地方政府座谈并提出明确要求。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先后编制了《海委引滦工程管理局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海委引滦工程管理局应对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提高了水污染应急处置能力。建立联合执法体制。与迁西、宽城、兴隆三县分别签订了《联合执法巡查与处置方案》《跨区域滦河流域生态环境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办法(试行)》,并多次组织开展水上联合执法行动,针对禁渔期内非法捕捞、非法渔具使用等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积极开展节水护水宣传工作。联合迁西县组织开展“走母亲河 参观引滦枢纽工程 节水护水在行动”主题教育活动;借助“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积极联合宽城县和兴隆县检察院、河长制办公室向周边村民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农业农村部关于实行海河、辽河、松花江和钱塘江等4个流域禁渔期制度的通告》;与兴隆县水务局、河长办共同组织潘家口水库环库周边村镇工作及部分村民代表召开节水护水座谈会。自2023年4月份以来,潘、大水库水质连续5个月保持在Ⅱ类,为近30年少有,水库周边环境面貌也焕然一新。 党建引领 强基固本 40年来,引滦局党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主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等,为新时代引滦局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同时,持续建立完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文明职工、文明单位(集体)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进单位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建局以来,引滦局曾先后荣获全国水利系统职工文化先进单位、全国水利行业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农林水利系统和谐事业单位等称号,并连续5次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利文明单位,10次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文明单位。 引滦枢纽工程建设和管理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谷牧、杨尚昆、姚依林、万里、李鹏、李瑞环、温家宝、钱正英等领导同志先后到引滦局视察,水利部、天津市、河北省和海委领导也先后多次到引滦局检查指导工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四十载斗转星移,朝乾夕惕;四十载初心不改,春华秋实。今天,雄伟的引滦枢纽工程依然横卧在燕山之巅,继续默默福泽着一方沃土,静静守护着一方安澜。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引滦局人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锚定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大力弘扬引滦精神和“团结、实干、进取、奉献”的引滦局精神,持续强化流域治理管理,不渝初心、不怠使命,接续奋斗、继往开来,奋力谱写新时代引滦局改革发展新篇章,努力为津唐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引滦局)
|
||
编辑:高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