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碧水长流润津沽 岁月无声筑丰碑——写在引滦入津工程通水40年之际
时间:2023-09-11 12:04:32 来源:引滦工程管理局
打印
     

 

2023年夏季,海河流域经历了一场60年以来最大的场次洪水,在防御“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海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充分发挥防洪减灾的综合作用,最大程度减少洪水灾害影响和损失,防御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洪水过后,初秋时节,作为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引滦工程的“龙头”工程——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的潘家口水库库区已有些许凉意,一片澄清碧水之下,水下长城悄然安睡,空中振翅翱翔的大雁正在南飞,好似要将水库水质连续6个月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标准的好消息,带给津唐两地人民。
60年前,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时至今日,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大型跨流域、跨省市调水工程——引滦工程已开工兴建50年,引滦入津工程已建成通水40年,源源不断的滦河水滋润着津沽大地,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引滦入津工程带给津沽大地的惊喜与变化不仅是水质持续向好,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今天,工程为津唐地区水安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工程40年的安全运行,为津唐地区协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美篇章。
兴建引滦 为民造福——
创造“前所未有”的建设丰碑
翻开华北地区的发展史,缺水始终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华北地区干旱问题逐渐加剧。加之1970年至1971年连续两年干旱,天津市城区及工业用水严重短缺,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此时,对径流量大、水质较好的滦河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成为缓解津唐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滦河流域水量较为丰沛,多年平均径流量可达46亿立方米。为统一解决京津供水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于1973年决定加快兴建引滦工程,实行跨流域调水。
引滦工程,由引滦枢纽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引滦入唐工程三部分组成。其中,引滦枢纽工程位于河北省迁西县境内的滦河干流上,是滦河干流上唯一控制性防洪工程,由潘家口水利枢纽、大黑汀水利枢纽、引滦枢纽闸三部分组成。潘家口水库承担引滦入津、入唐的蓄水任务;大黑汀水库负责抬高水位,承担向津唐供水的任务。
引滦工程的兴建从1973年大黑汀水库动工开始,到1984年引滦入唐工程通水,历时11年多。
1979年4月,大黑汀水库下闸蓄水,1979年12月,潘家口水库下闸蓄水,为引滦入津工程通水创造了前提条件。引滦工程指挥部果断提出1983年国庆节前通水的要求,此后,建设工地捷报频传,全线110多个保通水工程项目排开工期,交叉施工,截至1982年年底,已有过半工程竣工。1983年8月15日10时,潘家口水库和大黑汀水库同时提闸放水,开始全线试通水,滦河水喷涌而出奔向天津。1983年9月5日8时,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引滦枢纽闸依次提闸,正式向天津供水;9月11日,奔腾了234公里的滦河水进入天津市区,流进津门的千家万户。
“来来来,献给英雄的引滦人,献给辛勤的创业者……”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歌曲《滦水香茶斟满杯》的悠扬旋律道出了引滦入津工程建成后,天津人民喝上甘甜水的欣喜与幸福。1984年12月,引滦入唐工程竣工,提前一年通水。
引滦工程建设规模之大、线路之长、困难之多、速度之快、影响之远前所未有。引滦入津通水40年间,累计为天津供水212亿立方米。特别是1999年至2003年,滦河流域连续5年干旱,面对严峻的供水形势,经水利部批准,潘家口水库先后5次动用死库容向天津市应急供水4.3亿立方米,极大缓解了天津城市生活及工业用水的燃眉之急,为天津市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水源涵养 水资源保护——
助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卌年光阴,春去秋来,引滦枢纽工程与津唐两地齐命运、共发展。作为津唐地区的重要水源工程,潘大水库(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水源涵养状况直接关系到天津市、河北省唐山市的供水安全以及滦河下游的防洪安全。
“在滦河流域‘十四五’综合发展规划中,持续提供优质水资源的目标,摆在了重要位置。”海河水利委员会引滦工程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韩清波说,引滦局通过健全水资源保护机制、加强水资源保护执法、加大库区水污染防治、开展库区水生态修复、推动滦河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全力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
“十多年前的潘大水库,水面上遍布着网箱。”一位住在库区的张姓村民说,“现在水面干净、水质优良,看着就舒心。”
库区网箱养鱼,曾是周边村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网箱整治后,村民不仅感受到了水质向好的变化,同时依托潘家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和水域岸线整治,还吃到了生态环境改善的“红利”。
曾有调查统计,潘大水库污染负荷为上游点面源占40%、网箱养鱼占50%。其中,养鱼网箱数量曾达7.9万多箱,鱼饵料、鱼粪便等给水库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2013年,潘大水库网箱养鱼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潘大水库周边水源地保护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迅速编制成文,同时引滦水资源保护机制逐步建立,网箱养鱼清理和保护区划分同步推进。
2017年5月,潘大水库网箱清理工作全面完成,这一影响引滦供水安全的污染源彻底清除。随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成为全国率先建立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滦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再添助力。2018年12月,保护补偿协议第一期履约到期。
在引滦入津工程通水40年之际,新一期保护补偿协议再次签订。实施方案中,河北省将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纳入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并加强管控;津冀两地采取对口帮扶、产业转移、共建园区等方式,努力探索长效生态补偿机制,共同守卫滦河的绿水青山。
为从根本上推进潘大水库水源地保护、持续改善引滦水质,海委引滦局与河北省迁西县、宽城县、兴隆县积极开展联防联治联建工作体系机制建设,建立库区联合执法巡查与处置机制,联合印发《潘大水库库区水行政联合执法与巡查制度》。
“依托河长制平台,我们与河北唐山市、承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沟通,让潘大水库库区管理范围内的‘清四乱’工作实现常态化、规范化。”海委引滦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孟东说。
安全运行 标准化管理——
有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滦水澄净,库区清明。加快推进工程标准化管理,保障工程运行安全和效益持续发挥,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引滦入津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破题之举。
“近年来,海委引滦局坚持上下联动,在创建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引滦枢纽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韩清波介绍,2021—2023年,引滦局投入自有资金1.59亿元,实施了150余项更改大修项目,工程及设备设施安全运行状况显著提升。
在引滦局局史馆,由水利部颁发的“全国水利管理先进集体”和首批“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匾额在众多荣誉中格外显眼,这些荣誉是引滦工程标准化管理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从工程管理由粗放型向规范化转变,到首批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创建、巩固、提高,再到如今创建工程管理标准化工作……海委引滦局在提升工程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每一步上都抓铁有痕,为流域工程体系运行管理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关于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2025年底前,大中型水库全面实现标准化管理。海委引滦局为此制定了标准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扎实开展标准化管理手册编制。同时,以潘家口水库工程日常养护标准化管理为切入点,引滦局启动新的运行管理机制,优化调整管理机构及人员组成,健全完善内控制度,建立新的工作流程及监督管理机制,积极研究探索出日常管护标准化新思路。
“将管理标准细化到每项管理事项、每个管理程序,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以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为契机,扎实提升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和水平。”海委引滦局工程管理处处长周广刚信心满满。
“数智”发展 科技引领——
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在库区水面,与大雁并肩而行的还有巡检的无人机。
潘大水库河湖监管智能巡检系统是海委引滦局为推动新阶段引滦水利高质量发展,构建水库数字孪生体系,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而建设实施的重点项目。该系统具有全自动作业能力,能够实现水库全域巡查,为水库防汛、工程检查、河湖监管、水事巡检等提供智能化巡查服务。无人机采集的相关数据,可同步载入潘、大水库数字孪生防洪“四预”平台。
不仅如此,“十四五”以来,海委引滦局还相继建成潘大水库预报调度一体化应用平台、工程视频监视、视频测流等多套信息化系统。
目前,依托大黑汀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潘大水库工程视频监视系统、闸门监控自动化系统、乌龙矶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更新改造,以及新建的水文气象监测系统、水政监视视频系统、营养盐监测系统、蓝藻自动监测系统等,引滦枢纽工程感知网络已初步建立。
“以潘大水库为中心,上游坐落着双峰寺水库,下游坐落着桃林口水库。我们力争把滦河流域上重要工程点位的信息全部纳入智慧平台,真正实现‘滦河一张图’。”海委引滦局副总工程师王芳说。
超前演算和科学调度,让洪水资源被最大程度地科学利用。
2021年海河流域夏秋连汛,潘家口水库充分发挥拦洪削峰错峰的“王牌”作用,拦蓄洪水17.3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滦河下游小埝与大堤之间10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20万亩耕地安全。在科学调蓄下,2022年初潘大水库可供水量达19.32亿立方米,为天津、唐山两市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为实现滦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进一步提高引滦枢纽工程的供水效益、灌溉效益,引滦局积极推进引滦枢纽工程六库联合优化调度研究工作,《潘家口、大黑汀、桃林口水库联合供水调度管理办法》《引滦入唐工、农业用水区分计量办法》等协议陆续落地见效。
四十载斗转星移,朝乾夕惕;四十载初心不改,春华秋实。今天,雄伟的引滦枢纽工程横卧在燕山之巅,默默福泽着一方沃土,静静守护着一方安澜。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引滦精神”将继续指引引滦人不渝初心、不怠使命,在强化流域治理管理中创造更多成绩,造福流域百姓。
 
     
     
     
     
  编辑:齐征